English

教育要重视对青少年科学意识的培养

1999-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谭英海 我有话说

1996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第28位。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发展的局面,要靠整个教育系统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科学精神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成功启示录——记中国杰出中青年科学家》,是创意者和作者献给广大青少年的一份珍贵礼品,是出版界向社会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和精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著名作家徐迟写作生涯中的最后辉煌,而且更由于它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当今科学领域中光辉耀眼的中青年科学家和他们的工作。我拿到此书后,真是爱不释手,一气读完了全书。受它感染和昭示,我更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此书。

《成功启示录》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生动教科书。书中介绍的这些科学家基本上是77级前后的大学生,又陆续在国内外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尽管每个人有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的道路亦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在国外奋斗成材的经历和显赫的科学成就。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当代青年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好像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大哥大姐;他们的成功之路会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宏图之志,增强投身科学的勇气和信心,意识到科学的山峰并非高不可攀,成功并不遥远,成功者就在我们身边。

读了这本书,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这十一位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他们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首先是因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们以无私忘我的境界投身科学,从每一位中青年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那份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他们的信念是:甘愿当一匹奋蹄驰骋的奔马,哪怕失蹄于攀援的险峰;宁肯做消耗殆尽的骆驼,哪怕倒毙在奋进途中。正是这种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才使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过一个个险阻,攀上一座座高峰。其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回到祖国怀抱。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尽管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根却紧紧与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才华与贡献,既是属于世界和全人类的,又是属于祖国母亲的。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再次,是他们身上迸发出的那种创新精神。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领风骚,是因为他们既尊重前人创造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但又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敢于突破和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敢于涉足前人没有探知的新领域,具备“创新——求实——献身”三位一体的科学意识和品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也是本书的主人公之一的白春礼院士最近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将成为“头脑国家”,反之,将成为“躯干国家”。他还在《欧美同学会会刊》上发表文章阐明,中国的创新能力现状有三个令人忧虑的特点:一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第28位。二是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三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效率不高。归根结底,中国要扭转这种不利的竞争局面,就要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些宝贵人才的脱颖而出要靠整个教育系统去引导和培养,而“引导”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与规范的交和体。它具体表现在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能力甚至科学法规之中。它一方面被科学家内化并形成他们的良心,另一方面又被大众内化并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

科学精神在养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社会对科学的传播与普及,取决于全社会能否创设一种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有两项大奖牵动着世人的心魄:一个是奥林匹克奖,一个是诺贝尔奖。中国公众对两种奖项的自觉意识是不尽相同的。中国足球冲不出亚洲,国人痛心疾首、牵肠挂肚;而对中国建国后五十年拿不上诺贝尔奖,成不了科技强国却无动于衷、淡而处之。造成国人对科学淡漠且敬而远之的根源在于科学没有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许多人对科学抱着“高处不胜寒”、难以企及的态度,从而在科学面前望而却步。美国芝加哥大学公众舆论研究室主任米勒教授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时,对于中国听众提出的“决定公众科学技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中小学理科教育,特别是中学的理化教育尤其重要”。道理很简单,只有重视中小学的科技教育,才能普及科学,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而有了较高程度的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才会有科学家队伍的集团创造力。让青少年养成学习科学、尊重科学、创造科学的意识,科学普及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数学家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他立志研究这一世界数学难题始于中学时代的一堂数学课。在这堂课上,数学老题讲道:“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做出来,不得了,可不得了呀!”这堂普通的数学课,孕育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足见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多么重要。《成功启示录》正是这样引导青少的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投身科学的科普教科书。在当今社会文学家们更热衷于表现社会中的情感、商战、婚姻、就业等敏感问题,不愿付出太多的精力去理解和表现科学家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时,《成功启示录》的出版就更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和不同反响的意义。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转移,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能清醒地意识到仅仅让青少年学习理解知识、应付各种考试,在未来的科学领域中是没有竞争力的。真正的现代科学教育不是靠死啃书本,而是首先应该有科学的精神和创造人格,应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间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增添其精神食粮,让他们在日后追求科学的道路上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让青少年多读一些《成功启示录》这类反映科学家成长的文章和科普类的书刊,必定会终身受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